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 文章总数:1218
  • 共有栏目:103
  • 大栏目数:19
  • 子栏目数:84
  • 校园图片:8
  • 本站已被浏览:6592764
文章正文 查看
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新马首页 来源:NCIC 作者:NCIC 关注:1045 更新时间:2020-6-17 14:57:17

 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朱卫国

今天,我们举行2018年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这是一年一度的例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已经部署2019年省教育学会的主要工作。多年来,省教育学会围绕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帮助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教学改革是永恒主题。比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大致经历了8次大的改革,每次改革都提出减轻负担、降低难度,但是,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仍然存在。因此,教学改革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只有阶段性目标,没有终极目标;教学改革在教育系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教学改革涉及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方面面;涉及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实施、配套改革。比如,缺乏政府的有效组织,学校、教师就难以实施;缺乏考试评价的配套,教学改革就难以深入。教学改革是教育人应尽职责。我们经常讲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而真正懂得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人群应当是教育工作者。因此,教育人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进教学改革的任务。基于这样的认识,今天我围绕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这个主题,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入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 》相关要求,2015年省教育厅制定了“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目的是进一步激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活力,动员与组织全省基础教育工作者,围绕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大胆实验、勇于改革、努力创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这个行动计划提出了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7项具体任务。包括建立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新常态;培育一批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新项目;培养一批教育教学领军人才;推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实践性直观教学改革;建设江苏基础教育思想高地等。这是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谋划布局,具有明确的任务,鲜明的导向,跟进的措施。江苏基础教育的优势就是重视教学改革,营造改革氛围,涌现出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校、校长、教师和教学改革成果,我们要保持这种优势,放大这些成果,让更多的学生共享成果。在这个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强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推进力度,逐步形成了“5+2”教学改革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卓著。我们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薄弱初中课程建设、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建设、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建设和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等多个项目,到2018年,全省已建成955个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其中高中370项,初中337项,小学248项目,另有前瞻性项目共207项和一批学前教育项目。我省继2014年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取得了1个特等奖、12个一等奖、44个二等奖的杰出成绩后,在2018年的评奖中,又获得一等奖12项,占全国的24%,二等奖46项,占全国的11.5%。其中不少项目来自“5+2”项目,这是值得大家总结的。这是全省教学领域改革创新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与其他的工程或者评选不同,基础教育教学成果集中展示的是课程教学领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创新,因此可以说,全省课程教学已经呈现出新教学生态,呈现出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态势。
2、新型课程体系初步形成。这几年,我们在推进教学改革中,努力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在创造性地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发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初步形成了江苏课程体系特征:一是确立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二是充分重视活动类课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全省各地建立了一大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校外活动场所,强化了德育的实践环节,为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建立了制度化的桥梁。在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均达到了国家最高的标准要求;三是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有机融入了各学科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各学科全面育人的功能;四是省一级地方课程得到了规范化开发和实施;五是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充分激发。全省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已基本实现各领域、各主题的全面覆盖,课程资源的建设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3、教学方式变革亮点纷呈。“5+2”教学改革项目,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为根本目标,使课程内容获得新的呈现形态,使学生学习能够在经验化、可操作、实践性的环境当中进行。这些基本覆盖基础教育所有学段,成为江苏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模式的重要引领项目和独特的建设特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全省建成较为完备的e学习平台和丰富的e学习资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STEM教学改革实验,在全新意义上变革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与学的内涵。更为可喜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比如更加强调“以学为主”。不论是教师个人还是学校、地方,在推进教学改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进去讲出来”等等改革行动,都反映了这种普遍的观念变化。教师的教学主张层出不穷。一大批特级教师、教育名家形成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成为教学方式整体性变革的亮点,集中展示了多样化改革实践的成果。
4、学生发展质量得到提升。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育人质量。教学过程的变革、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完善、评价导向的引领,有效促进了全省中小学生成长和发展质量的提升。我省参加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优秀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可以说,江苏的基础教育质量走在了全国的最前面。我省连续3次参加联合国经合组织举办的PISA项目测试,不管是总分还是单科成绩都在参赛国和地区前列。可以说,江苏的基础教育质量在国际上比较也不落后。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我们长期抓住了课程教学改革,积累了厚实的基础,源于全省基础教育战线老师们、同志们的共同努力。
二、深入分析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一项具体的目标。当前,我们要立足于江苏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立足于课程教学的现实状态,深入分析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锐意创新,再鼓干劲,推进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化。我们面临的挑战突出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面临实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习近平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把中央的要求落实到教育过程、课堂教学等环节,我们在教育理念、体制机制、课程计划、教师能力、管理水平、评价体系等方面,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应当成为我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2、面临传统教学关系难以根本变化的挑战。这几年,我省广大学校和教师在育人方式、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用历史的和整体的眼光看,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仍然没有产生根本变化。有学者认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系统,“因为它能产生最高的分数”;但中国也拥有世界上最糟的教育系统,因为所谓“成绩”、“分数”以孩子们的创造力、发散思维和个人发展的丧失为代价。这样的见解是历史的、整体的,也是十分尖锐的。这也提醒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关系,构建新型教学体系,前途依然漫长,挑战十分严峻,改变教学关系最大的挑战是改变我们自己。我们这一代教育人必须敢于担当、肩负重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改变教育的传统和实质。如何以课程改革为渠道,应对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这是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的根本命题。
3、面临均衡化提升教学质量的挑战。虽然我省所有县(市、区)已经通过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督导认定,但是,这些评估验收主要在一般事业发展层面进行,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内涵质量层面,深入到课程教学的实际过程层面。从课程教学质量看,均衡化提升教学质量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部的不均衡。前几次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问卷结果显示,全省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不能正常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等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不能向学生提供任何一门校本课程。另外,艺术、体育类专业师资的缺口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当中最为突出,导致很多学校不能正常开课,部分开课学校也不能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二是区域和校际之间的不均衡。全省监测结果显示,区域之间优秀率差异十分明显,城乡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显著,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偏低。在对全省质量进行综合指标分析时,我们发现,全省学生学业水平学校之间的均衡差异和学生学业成绩校间均衡差异都很大,均衡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4、面临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挑战。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只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从总体上说,江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较好。省教育厅、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促进教师发展,在投入上持续加大力度,在方式方法和渠道途径上不断改革。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教师专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包括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学情分析能力、课堂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仍然显得不足。另外,薄弱学科、新型学科教师的基本能力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总的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地发展。完成这些任务,深层次的问题是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这几年各地在推进教学改革方面都有一些好经验,希望大家总结借鉴。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我这里就几个突出问题谈一点看法。
1、在聚焦学生上下功夫。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要时刻牢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要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思想,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将德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积极探索德育的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各项任务。抓好德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修订完善相关操作规程。实施好示范性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以及校外活动能力提升、活动补助、教师培训等项目,提升校外教育活动品质,加强校外教育场所规范化管理,完成各类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工作。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和“书香校园”建设。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也是每一所学校必须加强培养的重要任务。我们面对的现实确实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传统教育让许多学生失去了许多创新机会,一些家庭让学生失去了许多实践机会,社会环境让一些学生失去了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学校不仅要对这些学生补上这一课,而且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讲,生活的高尚在于对责任的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我们应当对这种责任予以重视,否则,将是“生活的耻辱”。我们有责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看他们的考试成绩;我们有责任促进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单一看考上几个北大清华;我们有责任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单一看他们的当下表现。这也许是教育人与其他人境界的区别所在。
三要更好地培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发布报告《走向终身教育——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知识、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欧盟提出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个领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这次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又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观念和要求。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和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在聚焦教师上下功夫。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最终的决定力量来自于教师,关键的最后一公里要靠广大教师去走。江苏基础教育能够居于全国前列,根本的原因在于队伍建设,在于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专业化研究的结果表明,教师这个职业与医生、工程技术人员一样,它的“专业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主要应当在教师个人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完成,在教学当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情境化的教学过程。而这种教学过程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而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通过教学与研究,教师不断增进自己的实践智慧,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
一要引导教师研究实际问题。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形成理论突破,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研究越是贴近实际,教学改革就越能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越有基础。据统计,在连续两次评选的全国和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中,75%以上都是教学研究系列课题的研究成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研究系列的课题,更加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目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功利化的结果使得一部分教师的研究流于空洞,流于形式主义,为研究而研究。这样的倾向浪费了教师的时间精力,还助长了不良的风气,干扰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要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发展。教师的专业性既表现在学科理论基础方面,更表现为他们对于学生的充分了解。一个大学毕业生,即使有过硬的学科理论基础,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就是要把课程教学的专业重心转移到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上。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技艺等问题,更要研究每一个学生实际发展状况,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展开相应的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教师自身才能较好地专业成长。
三要引导教师人人参与改革。江苏不同地区的实践表明,在群众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做得好的地方,教育教学的质量就相对较高,改革的成果也相对较多。从全省情况看,近80万中小学教师中,“少数人研究多数人观望”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现状不利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全省基础教育的质量均衡。为此,引导教师专业发展,要以人人参与改革为基础,要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多层次地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热情,形成人人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良好局面。
3、在聚焦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必须改变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推进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实现教育创新的主渠道。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给学生提供了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反思自己的所为,规范行为。现在,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得过多、学得过少,“满堂灌”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我们必须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说到底是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比如,哪些该教,哪些不需教;如何让教师跟着学生的需求走而不是按设计好的教案走,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比如,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量与结构问题,要研究知识量的传授如何更多地依靠新技术,课堂教学如何更多地注重知识结构的设计。比如,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问题,讲多少时间、学多少时间,如何安排时间,教室空间如何布局等,都值得研究和探索。再比如,课堂教学工具与手段问题,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新技术改造课堂,提高效果,等等。
一要重新理解教。教是传统的。传统教育学主要从教出发,讲解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教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直接告诉、告知、给予、授予、教给、教授与讲授知识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是积极有为的,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的。教是有限的。教的有限性就是知识不能由他人给予。叶圣陶曾表示,“教师有什么可以授予儿童的呢?除且物质的东西可以授予,属于精神方面的知识是谁也不能授予谁的。”教育不是送货,学习不是装货。教有时还是有害的。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可以看到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习惯、学习方式,本来不需要教的东西却硬要去教,以教师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把教师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结果造成对学生学习本能的窒息和毁坏。直接地给予弱化了学生自行获取的能力,过度地教使学生养成对教的依赖。依赖的结果,就是导致学习本能的萎缩。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比如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就是由于教的过度供给所引起的扼杀学生的想象力的行为。
二要重新理解不教。不教思想源远流长。不教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直接告诉、告知、教给与授予受教育者知识,而是让受教育者自己去探索和思考,自行获取知识,是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是积极有为的,教育者是无为而为、无为而治的。教育家蔡元培主张,“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的,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不教思想精彩纷呈。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在讲课时,“就像是把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之窗打开一点,留些东西不完全讲透”。伊利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认为,我们常常是将教与学混淆在了一起,误认为有教就有学,误以为教师教某些知识,学生就可以学到那些知识。其实,因教而引发的学是有限的,技能方面的培养或许会因教而学,学生可能因为技能课程的教育而有效获得某些技能,但在很多方面的教并不能引发学,比如文化性的、感知性的、思考性的、探索性的、批判性的知识,有教无学反而是常态。“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在学校之外学会的,学生的大部分学习都是自己进行的,即使教师经常在场时也是如此。”
三是不教也是一种教。不教而教重在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迫性的教不是真正意义的教,教那些学生不感兴趣、不需要的东西,还不如不教。对学生来说,“一颗自由的灵魂一定不会像奴隶那样被迫学习任何东西,被迫辛劳不会伤害身体,但被迫学习却什么也学不到。”“强迫孩子们学习的人,就是大大伤害了他们。”不教而教重在创造条件。我们经常讲,教是为了不教,不教而教乃是教的最高境界。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者个人的事情,所有的学习实际上都只能是个人学习,教师的教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事实上,学校教育中试图教给学生的很多能力都不是在学校被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校及学校以外的场景中学会的。人在学习时,不是因为他被人施教,而是因为他自己在学习。学习既不可能是他人操纵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他人事先筹划的结果。不教而教可以隐藏教育意图。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在教育中隐藏真正的教育意图,“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假如一个人处处感到和知道别人是在教育他,他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迟钝起来,他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应该做什么事,成年人是会替我考虑的,我只要等待建议和指示就行了。”因此,有时不教而教效果更好。
4、在聚焦项目上下功夫。以项目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是我省成功的经验。我省实施“5+2”改革项目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教学改革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一批学校的教学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一批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好评,一批教师正在成长。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素质教育。为深入推进项目的实施,我希望大家特别注重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认真分析项目实施中的问题,促进项目实施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各种各样的省级项目已经超过1000项,从实际情况看,项目实施工作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项目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有的项目负责人没有尽职。没有认真进行项目实施顶层设计,目标任务不清、路径不明;有的项目组年度工作计划空泛,没有具体活动安排;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基本不参与项目实施活动。2、有的项目组实际开展的项目活动较少,个别项目视导汇报与申报时内容差不多,有的项目实施汇报内容、现场观摩内容、研究过程资料多而杂,实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介绍,与自己的项目实施目标相关度较小。3、有的项目组对项目内涵理解与把握不准。有的项目实施中未能讲清项目内涵;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原定项目目标;个别项目实施还未能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4.有的项目实施仅是少数项目成员在做,未能组建好实施团队,师生参与相关活动人数较少。5、有的项目联盟校没有落实,有的项目联盟学校活动质量较差。联盟校实际参与项目实施行动较少,项目带动幅射作用不大。6、有的项目成果缺乏提炼。有的项目成果还缺少论证,有的项目成果的信度不高。我希望各项目组要认真理清项目内涵,围绕项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开展活动;项目负责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对项目组成员活动的指导;提高活动针对性,开展与项目目标关联度高的活动。要细化项目实施安排,增强计划操作性,定期研究项目实施中的问题,提出实施对策。
二要进一步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与指导。首先要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研究。我们希望所有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从整体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深刻地认识项目的内涵与价值;能跳出日常经验和惯性思维,站在更高处、转换新视角、用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和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项目实施效果的因素和机制,总结和提炼项目推进的策略;能更客观地评价项目成果和更大程度上发挥项目的影响力。使我省项目实施由自发的行为真正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让项目的推进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在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基础上形成江苏经验、树立江苏样本,为最终实现江苏和中国基础教育的美好明天做出贡献。要引导各项目组认真理清项目内涵,围绕项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开展活动;项目负责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对项目组成员活动的指导;提高活动针对性,开展与项目目标关连度高的活动;建立项目联盟校,组织协作研究;定期研究项目实施中的问题,提出实施对策;细化项目实施安排,增强计划操作性。其次要加强项目管理与指导。加强项目立项评审工作。项目评审中要坚持标准,严格把关。凡是不符合教育改革潮流的、不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项目题目不具有确定性的都不得立项。要进一步调动更多学校参与项目申报与实施的积极性。以后项目评审时将注意不使项目过度集中到少数学校中,更不能让学校同一教学改革内容在省前瞻性项目、课程基地项目、品质提升工程等项目中多头申报立项。今年要确定初中学科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切实加强初中学科建设,争取每个市都建有覆盖初中所有学科、水平较高、具有辐射作用的学科课程基地。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与指导。继续组织项目负责人培训活动。希望各位项目负责人要主动与专家与同行对话,认真参加项目实施方案研讨活动,根据专家意见认真修订好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理清项目实施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项目实施方案。继续组织项目实施工作视导。继续加强项目结项质量考核。项目立项后必须认真实施,原则上三年内必须提交结项材料,申请结项。原则上未能按期结项的项目单位不能再申报新的项目。
三要加强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5+2”项目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有的项目获得了国家奖。项目成果不能束之高阁,也不能孤芳自赏,要加强对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使之发挥更大效益。去年,省教育厅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首批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视导与成果宣传工作的通知》(苏教办基函﹝2017﹞18号)。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研究》、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集中宣传一批项目成果,其他项目也要进行广泛宣传。希望各地各校要认真总结项目实施工作,注意成果提炼和概括。宣传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推进教学改革,适时形成一些显性的成果,有利于激励大家抓好研究工作,也有利于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此外,我们还希望各地各校注重对外开放项目活动,举办成果发布会、观摩会,通过一些列的活动倒逼自己提高项目研究与实施水平,也让更多的学校分享项目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共同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在聚焦区域上下功夫。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必须大力推进区域性教学改革,从教师个体研究推向教师群体研究,从单个项目研究推向项目群研究,从学校研究推向区域研究,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推进教学改革。
一要加强区域教学改革实验。目前,我省区域教学改革实验已经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省教科院、省教育学会以及一批教育专家领衔与一些县(市、区)合作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果。这是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的新领域,是大面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新举措。希望总结经验、持续推进、完善机制、取得更多、更大成效。也希望师范院校和其他科研单位以及教育专家参与这样的改革实验,推动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要加强区域教学规范建设。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教学研究部门要组织多方面的力量,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规范进行深入研究,在历史比较、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切实解决现有的规范体系中存在的空洞、抽象问题,让老师们明确知道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要加强新的教学规范的宣传,让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都了解教学行为准则,对每一种教学行为进行监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健康,更经得起社会的评价。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把教学规范化水平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而不是只看他们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也同样应当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只有关注过程,才能优化过程。
三要加强教科研队伍能力建设。要在研究实际问题中引导教师提升能力,在关注对学生的研究中引导教师提升能力,在人人参与改革中引导教师提升能力。要发挥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和传帮带作用,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要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课程育人的能力。教科研的真正主体是教师。重点要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具体说有五种能力尤其重要:一是教师对国家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要认真组织教师研读教育部提出的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读教育部制订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确立合适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把关键能力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二是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要引导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努力使学科教学内容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做到教学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三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创造能力。要组织开展教师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要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形成自主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能力,使教学活动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四是教师参与综合育人的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要在发挥德育、语文、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他课程的育人价值。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科综合育人实效。五是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能力。各学校要将课程评价权还给教师,努力提升教师依照课程标准对自身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判的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当前特别要重视提升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能力,引导教师从自身的教学要求出发,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了解学生真实学习状况,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分析教学反馈信息,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四要提高区域教学改革的组织程度。各地要加强统筹力度,提高组织程度,推进区域性教学改革。要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战略性思考、系统性谋划、创造性操作,思路要上升,重心要下移。要大力推广教学改革成果,形成区域新优势;要大力扶持教学改革项目,形成区域新亮点;要大力推进教学协同创新,形成区域新品牌,开创全省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同志们,当前,全省上下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们要把深化教学改革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应有贡献。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NCIC.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北路18号 | 邮编:211700

苏ICP备10097129号-1 | 技术支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