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 文章总数:1218
  • 共有栏目:103
  • 大栏目数:19
  • 子栏目数:84
  • 校园图片:8
  • 本站已被浏览:6592899
文章正文 查看
曲低和众
新马首页 来源:NCIC 作者:NCIC 关注:3106 更新时间:2015-4-28 15:07:24
——基于音乐社会学的若干思考
新马高级中学  徐广兵
【内容摘要】:本文就2013年4月7号中午11:40分左右我校广播站播出的当下热播电视剧《回家的诱惑》的主题曲《无法饶恕》这一音乐现象,笔者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抓住音乐的听众研究这个方面浅析现代音乐“曲低和众”的原因。
【关键词】:音乐听众; 消费结构;曲高和寡;曲低和众;审美趣味
音乐的“高低”之分和听众的“众寡 ”之别是现代这个如流星的快餐社会音乐生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尤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近几年 。流行音乐的泛滥冲击着当今乐坛,其猛烈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严重威胁着我国传统音乐的地位。它以通俗易懂的歌词、朗朗上口的音调、鲜明轻快的节奏很快博得大众的欣赏与追捧。我校广播站播出的《无法饶恕》无疑是现代音乐“曲低和众”的一个最好的诠释。
经笔者查阅,《汉语词典》上并没有关于“曲低和众”的解释,它是现代人在对“曲高和寡”这个现象作出分析、研究的时候,类比推出的另一个文艺现象。而在《汉语词典》中,对“曲高和寡”的解释为: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它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根据“曲高和寡”的解释,现在给“曲低和众”下一个定义。笔者认为“曲低和众”可以理解为曲调浅显,跟着唱的人就多了。现比喻言论或者作品通俗,了解的人很多。
“曲低和众”的原因分析
    基于“曲低和众”的诸多原因,笔者站在音乐社会学的角度从音乐的听众研究方面展开,就其结构的导向、“曲高和寡”到“曲低和众”的转型、多种音乐审美趣味这三的个方面浅析“曲低和众”的原因。
(一)听众结构的导向
听众作为音乐消费的对象,其种类多种多样,存在着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差异,一种音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审美需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听众的种类由此分开。“艺术作品自身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功能的结构体系,有的人从形式上把作品分为:具体描写、作品结构、语言体系三个层次([苏]波斯彼洛夫);有的则把作品分为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法]罗兰巴特)。而与文本有较多联系的,是[苏]布鲁道娃的结构模型,她把艺术作品在功能上分为“报告”“暗示”“组织”这三个层次。“报告层”给接受者展示内容含义;“暗示层”深蕴着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评论;而“组织层”则组织着接受者的反应、体验、感受、思考。这三层相互联系、作用,又在总体上组织着艺术消费的结构”。 
“而大多数人不具备音乐知识和素养,只能感知音乐所“报告”的表层总体音响这一物理事实。有的人至多只能感受到音乐的高低走向,以及某种色彩的相互联想(如低音——黑暗、恐惧;高音——明亮、轻松…)。对于他们的心灵、节奏——这种最少音乐性的音乐要素——比旋律、和声等要素起的作用要大得多,具体音乐作品的形式意味、独特的组合、哲理的旨趣等,他们全然无知。在这种低层次上消费音乐的人群,其心智——情智结构较低级简单,因而处于消费结构的下层。” “而能领悟形式趣味、识别音乐形式诸多因素的组合变化、玩赏其中的技巧趣味的人群,当然是更高级些的消费者,相对的讲,他们具有更多、更高些的心智活动和智力水平,有着较广阔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情感,并且具有相应的音乐知识。这些人,居于结构消费的中层”。“但艺术的高级消费者当不止如此。除了玩赏作品的形式趣味,体验到其中丰富的情绪——情感,并自己也获得情智上的愉悦,还能在更高、更深的意义上感知和理解这部作品的符号物象——艺术形象,即:领悟和理解这形象中体现和表现出的作品以外的全部生活内容”。 以上三种听众的消费结构可绘成以下金字塔形状:
 
3 还能体验到符号物象——艺术形象及形象的意义
 
2     能感知一般形式意味
 
1            只感知总体音响
 
    据以上分析所得:现代大多听众的消费水平处在1和2的层次,因而对《无法饶恕》存在“和众”现象。
(二)听众从“曲高和寡”到“曲低和众”的转型
“几个世纪以来,伴随着诸多经济、历史、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 欧洲经典音乐文化已经逐渐移植到众多非欧洲音乐文化土壤之中。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性扩张和进一步发展, 通俗艺术的应运而生与迅速传播成为可能和必然。对于体现出一定程度自足性的东方音乐而言,在当今时代,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东西方音乐文化乐以及雅俗音乐文化的交流、碰撞、共存与融合的状况”。 相应的,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也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和寡”与“和众” 的局面。
而习惯了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听众们(这里的听众特指非音乐专业的听众),面对着“曲高”的讲座,比如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系教授贾达群关于《结构诗学》的讲座。他们会寻着老师的思路,融入去思考有关音乐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吗?对于这样的音乐他们还有“习惯性的思考”吗?想要去“和”吗?还是倾向性的选择那些形式简明、趣味单纯、几近浅俗的娱乐性音乐,就像大多数流行音乐的种类。看当今社会生活,小到十到十四岁的小学孩子,老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有谁不知道《月亮代表我的心》之类的流行歌曲,但是对于像德彪西的《牧神午后》、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这样的经典之作,知晓的听众估计减半减半再减半………
“与“曲高和寡”相比,“曲低和众”则显得理所当然。但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如果说“曲高和寡”、“曲低和众”是一种现实,那么,“曲高和众”则是一种奢望,“曲低和寡”则是一种悲哀。在当代社会,后两者自然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进行拟人化反思,并向“曲低和众”的状况进行转化。逐渐的,人们的音乐体验活动状况聚集成两种类型:“曲高和寡”、“曲低和众”。当代音乐品种的繁杂、人们对音乐体验和音乐审美要求的日益提高与相应的综合体验能力的日益提高,导致人们在音乐体验中的判断和理解活动分别从理想的至高和现实的边缘——“曲高和众”与“曲低和寡”——向着“曲低和众”的状况悄然的发生着转化”。 
(三)听众的多种音乐审美趣味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每一个听众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独特的审美趣味。音乐审美趣味作为一种偏好和选择性的,是一种审美评价能力的抽象概念。正如我国的俗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西方美学家又说:“像任何心理定向一样,审美趣味不可避免是主观的。因为趣味标准是在某个人的个体的经验中形成的”。 从以上这些古语、谚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审美趣味的作出的一致性的归纳,即: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和自由性。就像具有不同音乐审美趣味的人对音乐的偏好、选择也形态各异一样。有的人喜欢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民歌、乐器,有的人则喜欢具有西方味道的交响曲、钢琴;有的人喜欢听通俗歌曲,其他的喜欢听昆曲之类的戏曲等等,这种发自内心的审美趣味和个人的生活环境及经历、文化素质、年龄、职业、自身性格,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审美观息息相关。
但是当听众在不断的进行音乐审美时,就会积累一定的审美趣味经验,从而形成属于个人的审美趣味倾向,进而发展成为个人封闭的的审美趣味。由于审美长期处在单一的、没有比较的审美状态下,其结果不容乐观。在这种畸曲的审美状态下,其结果是优秀的音乐作品因为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而随意贬低,庸俗的音乐作品因为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而被恣意抬高。这种现象在音乐发展史上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出现在一些大艺术家身上。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对贝多芬奏鸣曲的误听,他说:“村妇们的歌曲是•真正的艺术,而贝多芬的那首奏鸣曲(按:指OP.101号)只是一个不成功的艺术尝试。其中没有任何明确的情感,因此他没有什么可感染人的。” 可见,大师对音乐的理解有时候也是片面的。众所周知,人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而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的阶级、民族状况、社会的道德、宗教、政治观点等等,都会对人的审美知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生活条件改变的影响下,人的审美知觉也在改变。” 
结语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现代音乐“曲低和众”原因的浅析,使听众了解当下社会大众总体的音乐欣赏和体验的倾向状况,同时,也希望给当代社会中某些具备一定前瞻性的音乐工作者寻求的音乐发展之路提供一些微小的线索。
 参考文献:
[1]曾遂令.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1
[2]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罗艺峰.论听众结构.【J】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王宁一、杨和平主编.北京:现代出版社.1999.3
[4] 余文静.“ 曲高和寡”之今解与发散【J】.文化艺术研究考试周刊.2008.第38期
[5]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 《简明美学辞典》知识出版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NCIC.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北路18号 | 邮编:211700

苏ICP备10097129号-1 | 技术支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