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 文章总数:1219
  • 共有栏目:103
  • 大栏目数:19
  • 子栏目数:84
  • 校园图片:8
  • 本站已被浏览:6598208
文章正文 查看
浅谈“扬州江都地区秧田歌的特色”
新马首页 来源:NCIC 作者:NCIC 关注:4161 更新时间:2015-4-28 10:10:13

 新马高级中学  蒋静

[摘 要]本文以扬州地域特征为主探索扬州民歌风格、内容、色彩的主要特色。主要内容有探讨脍炙人口的扬州民歌《茉莉花》的成熟发展的过程;以及扬州民歌的主要特点:衬词特色;以扬州扬州江都地区秧田歌《拔根芦柴花》和秧田歌《一根丝线牵过河》为主探讨扬州秧田歌的独特之处:集南方和北的山歌特色为一体,既有南方水乡的温婉、柔和又有北方民歌的昂扬、激情;还有扬州民歌的特殊韵味与扬州方言特色之间的关系。最终让我们明白扬州民歌的独特并不是偶然只有在扬州这片土壤才能孕育独特的“扬州民歌”。

[关键词]发展,衬词,秧田歌,山歌,南方,北方,风格

 

前言

记得很小的时候,农村的闲时季节,无论是中年的大叔大妈还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都会三五成群地在自家的院子里用当地方言唱起小曲,有拉二胡的,有打快板儿的,也有吹竹笛的,在那个信息技术并不是特别发达的年代他们十分乐在其中,这作为他们老一代最简单的休闲娱乐方式却是留给我们后代对家乡民歌的最初认识。

后来在进行了系统的音乐学习之后,认识到扬州民歌独特的魅力,但又对它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好奇心。为了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民歌文化,所以就以“扬州民歌的地域特征”为题浅谈一下扬州的民歌文化。

1扬州代表性民歌形式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扬州境内水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河流有长江,京杭大运河,主要湖泊有高邮湖,邵伯湖,宝应湖,白马湖,如此丰富的水资源也为扬州民歌提供了良好的孕育与发展环境。因为水资源十分丰富所以扬州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为当地农耕种类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扬州当地水稻种植面积相当大,所以也影响了扬州人民的农耕方式,因此在日常水田劳动当中劳动人民所创作的民歌也有很多的射影。比如说扬州的秧田歌《杨柳青》所表现的就是劳动者早起下秧田劳动的内容。秧田歌是人们自己在田间劳动时演唱的歌曲。另如扬州江都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和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都是秧田歌的形式。

一首扬州小调《茉莉花》使得很多人都对扬州民歌都有所了解,她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一首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歌。《茉莉花》是一首江南小调。早在两百多年前由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清乾隆年间(1736-1759)出版的戏曲本集《缀白球》第六集卷一《花鼓》中就记下了这首民歌的唱词[1]

2扬州民歌的主要特色

要说起扬州民歌最具特色的特征就是它的“衬词”。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之中,除了表现歌曲直接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了完整地表现歌曲风格、情绪、色彩而穿入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组成的衬托性词句。衬词的大多数都与正词没有直接的关联,不属于正词基本句式结构以内,甚至还有很多衬词都还是无意可解的词句,但是一经过和正词结合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衬词就能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不可脱离的组成部分。衬词对民族音乐来说,通常兼有表情和结构两方面的功能。在我国传统民歌中,常用衬词丰富音乐形象,加深感情的表现;在表现劳动气氛的歌曲中,衬词的节奏一般较为短促,常作为两个乐句中的间隔、连接或号子呼应句中的应句;有些衬词和特定的景物连系在一起,通过衬词丰富想象力,又能深化主题;衬词有时直接影响歌曲结构。

如江苏扬州江都秧田歌《拔根芦柴花》也是一首非常有特点的劳动歌曲,这是下句进行了较大幅度扩充,加入了长大衬句的宫调式民歌“拔根芦柴花”是它的衬句词,并不是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则可根据劳动现场情况或其他的需要由歌者即兴来创作这首秧田歌实际上每段只有第一句是“实词”,后面是固定衬词“拔根芦柴花”和虚代实的“清香玫瑰玉兰花儿开”[2]

3扬州民歌曲调色彩的共同之处

以上我们探讨了扬州民歌最主要的特色是“衬词”,除了“衬词”的特色以外,我在学习一些熟悉的扬州民歌时还发现扬州民歌在曲调上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如《茉莉花》、《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这几首扬州民歌的曲调的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都是一样的,起到奠定整首乐曲风格基调的作用;且三首乐曲在曲调上都是以民族五声调式的音阶级进的形式进行的,曲调中没有跳进;这几首歌曲曲调总体上都是婉转,柔和的;在这具有代表性的三首扬州民歌中每首都采用了前倚音与上波音这两种装饰音。这是这几首歌曲共同的特点,相信这并不是偶然,这足以代表扬州地区民歌在曲调上的独特色彩。

4探讨扬州江都地区的“秧田歌”特色

江都发达的水利资源为江都的农业赋予了水的灵魂,如《拔根芦柴花》和《一根丝线牵过河》这些脍炙人口的江都民歌都是秧田歌体裁。

下面我们就以《一根丝线牵过河》为例,具体探讨一下这首秧田歌中的山歌元素。山歌的特色主要有:1节奏、节拍的自由性。歌词中“一根()丝线”“郎买个梳子”所对应的节奏都是与我们平日的口语一直的,就跟说话一样。第二句句尾“撒趟子撩在外”这句衬词就是自由地拉长了音,成功地抒发了主人公心中的感叹。加上这首田山歌曲调十分自由,现在整理的歌谱是二四拍和三四拍的混合拍子,并且歌曲中有很多自由延长的部分。2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自由、奔放的音乐性格。在《一根丝线牵过河》中歌词的表述并不像以往一般民歌中隐晦,委婉,含蓄。歌词中“一见(么)脸儿红了(哥哥),明明(个)白白就把相(呀)思来害”更是直截了当地讲出了少女心中难以表述的羞涩的相思之意,并没有层次的铺垫和感情的节制。相比之下同为扬州民歌的小调的《茉莉花》表现的手法就含蓄,委婉了很多 。3曲调。一般来说,北方山歌的曲调跳进多,音域广,旋律起伏大。南方山歌的曲调跳进较少,音域教窄。但二者音区都比较高,而且全曲的高音往往出现在曲调的开始部分,即富于激情,又具有呼唤和引人注意的作用。在《一根丝线牵过河》中采用的是五声音阶模进的旋法,第一句“一根()丝线”就达到了全曲第二高的音高,而这首歌的音域则是从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g,音域还是较广的,音区较高,这些都符合山歌的基本特征[3]

5扬州方言与扬州民歌

说起扬州民歌就不得不提及扬州方言。扬州属于江淮官话区。“官话方言”指北方方言,即北方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扬州话是江淮方言的代表,它的存在至少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它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至今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剧等。这些曲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方言的特色在扬州民歌中也有充分体现。比如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的全国闻名,跟这首歌中的扬州方言特色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首《拔根芦柴花》歌词中“拔根芦柴花”这句“衬句”本身用扬州方言演唱就非常有特色。刚才我们总体地归纳了扬州方言的特点,古见系的开口二等字有很多声母都不开口呼,所以“拔(ba阳平)”在扬州方言里就读“bie(阴平)”类似普通话“憋”的读法但最终尾音落在/æ/音上,这样的特色方言说法使得整个衬句给人明快,昂扬的感受[4]。 综上所述,只有这首歌的曲调跟扬州方言的完美结合才能把这首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融江南与江北和劳动与抒情山歌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5]

 

结论

扬州民歌的知名并不是一个机遇的偶然,因为扬州民歌与扬州这方土地里孕育出的所有生命一样凝聚了这方土壤里的物华天宝。扬州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资源优势赋予了扬州人民向上、踏实、勤劳的品质,而他们在生活中通过“民歌”这种有血有肉的形式,将这种珍贵的品质好不吝啬地留给后人,他们以这种形式代代相传,用世代人的精神共建起如今的“淮左名都”!

参考文献

[1]刘正维.民族民间音乐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5

[2]张美林,韩月波.扬州民歌史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9

[3]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87            

[4]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8

[5]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55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NCIC.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北路18号 | 邮编:211700

苏ICP备10097129号-1 | 技术支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