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 文章总数:1223
  • 共有栏目:103
  • 大栏目数:19
  • 子栏目数:84
  • 校园图片:8
  • 本站已被浏览:6626663
文章正文 查看
论舞蹈编创中“圆”的应用
新马首页 来源:NCIC 作者:NCIC 关注:5142 更新时间:2015-4-28 15:21:47

 新马高级中学    周璐

摘    要
     
华夏之初远古居民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日月天地的崇拜,开始了对宇宙探索与发掘的时代,形成了对“圆”初步的意识。自此以后,历代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都对“圆”予以极大的关注和探解。就这样,“圆美”意识便逐渐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精神、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一个重要部分。 时至今日,“圆”仍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它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揭示了华夏民族文化心理中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宇宙生命运动形态,体现了中国艺术对“圆融”境界的努力向往和不懈追求。 尚“圆”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思想,对中国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地舞蹈审美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圆”的思想的研究,结合其在舞蹈编创技法、动作开发以及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等层面的不同运用与渗透,进一步探索“圆”在舞蹈编创中的应用价值。
 
关 键 词
 
圆;传统美学;道家思想;舞蹈美学;舞蹈编创技法。 
 
Abstract
Chinese people with a sense of curiosity about the unknown, and the worship of heaven and Earth, began the age of exploration and excavation, forming a circle initial awareness. Since then, thinkers, philosopher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ages "round" of great concern. In this way, the "beauty" will gradually penetrate into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thinking, spirituality, subtly shape people’s thinking, behavior,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of accumulation. As of today, "circle" remain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with China’s traditional mode of thinking and world 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so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reveals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circle of cosmic life campaign, Zhou Liu running form, reflecting the Chinese art to the tireless pursuit of harmony. "Round" is the important idea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dance, dance has developed a unique aesthetic feature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round" of the research, in conjunction with its development bianchuang in dance technique, movement and dance culture, levels of use and infiltration to further explore "round" in dance bianchuang value.
 
Key words
  Circl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 Taoism; dance aesthetics; bianchuang of dance techniques.
一、哲学世界中的“圆”
 
(一)宏观宇宙之圆
宇宙是一个大圆形,是圆的共同体,更是一个生命的轮回。各大恒星、行星以及细微的尘埃都可以说是圆形体,而且也基本都是按照圆的运动轨迹在公转或自转。由此可以得出,圆既是宇宙的活动空间又是宏观的运动轨迹,而这一完美的圆球体的形成也正是物质自身旋转地结果,是相吸相引,相因相循的结果。
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解释就是“天圆地方”。古人在认识宇宙上的的方法和现代自然科学的验证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内证”是古时人们认识宇宙的主要方法,而这种方法是按照人体生命一定的能量循环模式从而不断加强人体的自身的能量,从而可以达到超越普通大众意识的感知能力。古人发现,每当天地间能量发生相对变化时,就会逐渐表现在人们可以看到的相对宏观的世界,比如当春天以东方七宿为代表的“木”属性的能量到来时,大地就会解冻,种子开始发芽,一切生命物体都被这种能量所唤醒,周而复始就行成了时间上的一种轮回。而古人把微观状态下能量的变化规律总结为“五运六气学说”,用来测量天地间能量变化和时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变化对地球上生命的影响。这就是古人讲的“天时”,所谓天时者,是指从天而降的能量到来时,就是相应季节的开始。由于这种能量60年一轮回,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因此古人讲“天圆”,用来描述时间的特点。同时古人讲方位时,也用“四面八方”来描述,所以叫“地方”。“天圆地方”就是讲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讲宇宙的真实面目!
当然这其中还隐藏着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而且和天地间的能量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讲“天人合一”。
纵观整个宇宙自然界的变幻,凡是圆的的物体都有看似不稳定的特点,比如像日月;凡是方的物体都有看似稳定的特点,比如像大地。就是这样一种表面的现象其实亦是相对的,静为阴,动为阳,那么“天圆”就成了阳的象征,“地方”就成了阴的象征。当然天圆地方并不是形状,早在《易经》中就有类似的观念,《坤》有直、方、正之说,可见这里方指一种品质,一种平坦,正直的品质。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阴阳学说更是其的核心与精髓所在。阴阳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主义色彩,是我国古代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天圆地方”就是这种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
 
(二)微观世界之圆  
圆是一种几何图形。从中心点到周边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这是字典中对“圆”这一字面意思的解释。所谓微观说白了就是细小甚微的东西,从一个小的圆点经过一点点的放大之后就行成了无限大的大圆。 从表面看许多事物都不是圆的,有棱有角,有长有方,有大有小。如果经过分解之后再大再长的物体也都是有一颗颗小粒子构成的。相反地说看似不起眼的小粒子可以组成任何尖锐锋利的物体当然最顶端还是圆形。
圆不是静止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每时每刻都处在运动变化的状态之下。一切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如果从人的内心去探究圆的世界,思维的规律也是圆点式的。说到思维方式自然而然的就能引出辩证法,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这三大规律无一例外都是圆形规律, 质量互变为一个圆, 对立统一为一个圆,否定之否定为一个圆。换一种说法, 三种不同的规律, 就是三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圆。三大规律也可称之为三圆规律。
列宁说“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 , 而是无限近似于一串圆圈, 近似于螺旋的曲线”。当我们去认识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内心当中都要经过反复的思考斟酌,那么这一过程就是在圆的框架内完成的。因此, 黑格尔“把哲学史比作圆圈, 这个圆圈的边缘又有许多圆圈” 。列宁赞赏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而确切的比喻! 每一种思想等于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大圆圈上的圆圈”。
综上所述,世间无物皆为圆统之。大之小之,长之短之,尖之钝之无不浑然天成无衣无缝。这就是圆的智慧所在。 
 
二、文学艺术中的“圆 ” 
(一)传统美学中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圆不仅指外形的圆,而且富有哲学意味,圆是一种生命的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精神。圆是一种生命的象征,也是祥和的象征。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谈到有关于中国美学的问题时说:“中国各门传统艺术不但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的确艺术就是相同的,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使其更加丰富。
传统文化中的尚“圆”思想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宗先生认为虚、实、有、无是“一切构成的原理”。“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宗先生所欣赏的是“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见到有限”的“往复回旋的意趣所在”,而这所对应的恰恰是艺术创作的三个步骤:写实-传神-妙悟。
“舞”为何物?宗先生认为“舞”是最高的理性和最高的生命的结合。“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放的收敛而为韵律。”在宗先生看来,“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虚灵的空间”,“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舞”象征着宇宙的创化,使静照中的“道”具体化,这也反映了中国哲学的“道器不分”,“体用不二”的说法。 中国哲学、中国诗画中的空间意识和中国艺术中的典型精神,被宗白华融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一阴一阳谓之道趋向音乐境界,渗透时间节奏书法中的飞舞;其实都体现着一种精神:人的悟道、道合人生,个体生命与无穷宇宙的相应相生。在这亦阴亦阳中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道家思想中的阐释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元素,它与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不可忽视的因素。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的特点是无所不容,不所不包。圆作为一种特殊的事物在道家思想中就有包罗万象,变幻多姿的象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思想也是道家思想的精华部分,太极图通过圆使阴阳对立的因素得到调和,得到统一,而最终得到谐。太极图“两仪合于一圆,示阴阳互根、不可分离、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阴阳交互,动静相倚”。。既体现了太极图的圆之美,也很好的体现了太极哲学的阴阳观和动静观。太极图大圆套小圆,连绵不绝,阴阳互补。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分析其原因,太极图外呈环状,置于平面为圆形,运转于空间则成球体,呈环形无端之像。它外圆内转的特征,体现着回旋、均衡的运动模式以及与自然宇宙的圆融合一。
贵和尚中,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种以和为美的文化和审美意识,一直从中国的远古社会弥漫到近代文明社会,太极图所反映出来的“天人和一”和“阴阳互补”的和谐思想对中国舞蹈艺术也影响甚大。
《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注曰:“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在自然,无所违也。”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也正是“圆”
的存在,才产生无穷无尽、千变万化的创作原动力,给人留下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圆”的美感。
 
三、二者有机结合体现在舞蹈中的“圆”
 (一) 编舞技法中的体现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 语言” 的艺术形式,作为舞蹈编导来说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的积累是舞蹈创作的根基,如何在当今纷杂的艺术形式之下能编创出有文化有内涵而且还能将深厚的民族底蕴在舞蹈当中灵活的展现是舞蹈编导们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编舞技法是舞蹈编导在编创舞蹈时所用到的技术方法,虽说有章可循但也大可不必按部就班的去人云亦云。按技法说无论独舞,双人舞乃至于三人舞的动作的都有着自己的运动轨迹,那么作为透视运动轨迹来讲他们都是在“圆”的轨迹上去完成动作。比如独舞的动作从最简单的单一的造型来说,如果把双臂打开分别将头,两个手指尖的末端到脚看作是一个十字那么连接这个十字之后就是一个平面的圆。或者说稍微的改变一下肢体的方向或者空间的话,连接起来的话就是一个立体的圆。往后的的技法当中也是一样,无论是连接,旋转,空间上的变化始终是在一个立体上的圆在进行,在动作的运动轨迹上也是如此,无论什么舞蹈我们不可能永远都是直线前行,那样的话没有一点美感。如舞蹈《随风而逝》在中间部分,为了表现时而在风中疾驰奔跑又时而倒地回看自己的路程,时而伏地休息又时而腾空跃起的状态,同为编导又是演员的舞者就是在圆的路线上行驶,这样的表现手法既能让人觉得画面很饱满,又能将舞者此时的心情与当时的音乐、场景、意境都能展现出来。可谓干净利落。当然在运动线路上我们一般也都是按照给定的情节和人物情绪有来有回,有快有慢的进行,一般情况下圆是最佳的选择,一个圆包括了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既圆满而又显得不“拥挤”,这在群舞中一般体现的比较到位。
如果上升到哲学层面来讲,技法的学习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方法,既不可将技法看作是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而不懂变通,又不可画地为牢,仅靠技法而“纸上谈兵”。最后一个阶段的无“法”之境,是编导学习的至高境界,技法的存在更像是若隐若现、可有可无的一丝云烟,完全根据创作的需要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运用。完全至“法”于上,潇洒自然。
中国圆的艺术象征,是一个回旋往复、蜿蜒迂回的轨迹,从有限中见无限,又从无限返回有限。艺术的无限空间与有限空间衔接交融,造成意境圆的层次感、包蕴性以及神秘性和朦胧美,成为无限地表达的可能。
(二)动作开发中的体现
舞蹈动作是支撑舞蹈结构,突显舞蹈主题的重要途径。如果题材很突出,立意很新颖,结构也很严谨而没有动作的建构则无法建立起来。
中国舞蹈艺术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圆”的状态,这种“圆”包括了外部形式和内涵的审美原则。舞姿造型的圆曲相照、刚柔相生的运动方式、对比强烈的节奏特点,构成了中国舞蹈以“圆”为核心的风格特征。在长期的舞蹈实践与研究中发现以“圆”为中心设计舞蹈动作,以“圆”为标准衡量舞蹈技术的质量和规范性,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舞蹈文化现象。
在动作开发中从中国古典舞方面讲,“圆形”动率是中国古典舞最显著的特征,如果说中国古典舞是“划圆的艺术”一点也不为过。“拧、倾、圆、曲”四个字概括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而且是典型的“圆形艺术”。当下无论在形式上怎么变化,而“圆”这一永恒的主题永远不可能在中国古典舞的身上淡化。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身上亦是如此,拿山东秧歌中的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来说,鼓子秧歌被誉为是“最具有男人气概”的舞蹈,其中手所拿的道具之一——伞,就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化“天圆地方”的思想设计的。圆形的大伞在手中来回舞动,场面甚是壮观。还有胶州秧歌最显著地特点“拧”,“拧”动的动韵特点是以腰为轴、以肩和脚的立感走向呈相反方向的拧动所形成,加上上身胳膊的8字圆拧动,尽显胶州秧歌女性角色魅力的典型体态。
在此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舞编导在创作舞蹈动作的时候,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树立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在动作的开发过程中始终是围绕着最基本的一个字“圆”去做,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字眼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却是有大智慧在其中。怎么将圆的“无形无相”,“无边无界”的意境融合到其中,这的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舞蹈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
“圆是一种无尽头的方向,需要坚韧的精神,永不放弃的追逐。多少次生命的轮回,为的是战胜自己。圆心是尽头,也是一次新的开始”。这是舞蹈作品《圆》在开头的一段话。
从艺术作品的整体考察,中国艺术是以意境创构为目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呈现为圆形。此作品从最简单的路线上来说始终是在围绕着一个圆圈在做动作,有张有弛,有急有缓。似乎也在说明着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前行,生生不止。无数次大开大合的动作与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说明了生活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坎坷的,也可能是想说明人生只能在这一个圆圈内挣扎的无奈和与世间的凄凉。在后半段随着音乐的推动和一系列大的跳动和滚地之后似乎是要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了,似乎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砺后才能使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老子》中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也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谓“大象”、“大音”,就是指在虚无中生成的“大”圆的形象。庄子推崇的“大美”,也是对在无限大之中生成的美的追求。
艺术意境的创构中实者亦虚,虚者亦实,由有形向无形拓展的艺术过程,也是有形对无形的探索和发现,有限对无限的发现,瞬间对永恒的揣摩。意境圆,也是对这种意味弥深的虚幻艺术时空的模糊体验的特有艺术感受。
圆的终止即是开始,也可以说圆既没有终止也没有开始。艺术的创造对中对“圆”的深层体悟而呈现出的宇宙秩序和生命秩序的艺术特征,正表现了对“圆”的永远的追求。
 
 
 
 
结    语
  中国传统的”圆”说,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及其艺术世界的建构方式,以包涵美学、文学、心理学、舞蹈学等多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理论支撑,显示出独到的魅力色彩。我们追寻前人的足迹是为了将“圆”的思想能在舞蹈创作中更好地展现,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精髓,将舞蹈这一学科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能使其表现和散发出其的独特的韵味和灵性,使其审美更加趋向于柔性和韧性,达到圆融之境。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朱良志.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J]. 期刊论文.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999,22(4): 390-398. 
[3] 姜耕玉.中国艺术创造“三圆”论.期刊论文.
[4] 秦丽.胡淑娟.张瑞洁. 从太极图视角解读中国舞蹈艺术之“圆和”美. 期刊论文.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
[5]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1:78.
[6]黄蕾.舞蹈《圆》.影像资料.第八届全国舞蹈大赛.
[7]马建勋.《圆点哲学》. 人文杂志1 9 9 6 年第1 期.
[8]姜洋.舞蹈《随风而逝》.影像资料.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NCIC.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北路18号 | 邮编:211700

苏ICP备10097129号-1 | 技术支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信息中心